功能材料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者:周蓓莹发布时间:2020-05-09浏览次数:516

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专业代码:0805

东华大学材料学科源于1954年高分子学科著名学者钱宝钧教授和方柏容教授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化学纤维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拓展,教学和研究领域已扩展到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现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下设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纳米纤维及杂化材料、功能与智能材料、生物与仿生材料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具有很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近5年来完成了国家、省部级及企业委托研究课题200余项,获国家级科技奖5项、部省市科技进步奖2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7000万元。

学科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积极适应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创新发展要求,选题依托于材料领域国家战略需求和企业委托项目,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应用性,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科技人才。注重研究生科研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奉行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融合国内外办学经验,与国内和美、英、法、德、日、澳等多所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2015-2017年,研究生年均发表论文4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5.0的论文超过30篇;授权专利150余项,生均申报专利2项以上。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生均发表SCI论文3篇以上。研究生参加全国挑战杯、上海科创杯,连年战绩辉煌。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为,培养适应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创新发要求,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谨求实的科学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及独立开展研究工作能力的人才。

定位于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特别是先进材料及其分子设计与合成、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纤维结构性能及功能改性、生物质材料及循环再利用、纳米材料及低维功能材料、光电材料与器件物理,培养能准确把握学科相关领域研究与开发的前沿动态,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和科学的解决方案,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取得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具备独立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发、教学和管理能力的科技人才。

特色是依托材料领域国家和企业委托项目和前瞻性研究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进行学位论文工作时,主动与社会对新材料及其工程的迫切需要的创新要求紧密结合,开展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应用前景的研究工作。

二、研究方向/学科方向

1、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代码:080501

01 多相高分子材料的凝聚态物理

02 先进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03 纤维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04 新型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物理

05 材料表面的等离子体改性技术

2、材料学(二级学科代码:080502

01 纤维功能改性及多相高分子材料

02 高性能纤维及增强复合材料

03 生物可降解材料

04 先进无机材料

05 金属材料及其高性能化

3、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代码:080503

01 高性能纤维制备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工

02 材料改性及功能材料的制备和成形加工

03 金属材料先进加工与再制造技术

04 无机非金属材料成形加工

4、纳米纤维及杂化材料(二级学科代码:0805Z1

01 纳米改性聚合物合金材料

02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03 纳米纤维制备、结构与性能

5、功能与智能材料(二级学科代码:0805Z2

01 智能凝胶

02 智能聚合物材料

03 智能生物材料

6、生物与仿生材料(二级学科代码:0805Z3

01 仿生材料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

02 仿生材料的成形技术

03 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三、学制和学分

普通招考生培养年限一般为3~6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含硕士生阶段)培养年限一般为4.5~6年。博士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一般不少于半年,要求博士生至少修满15学分(含研讨班1学分,专题系列讲座2学分),其中,公共课6学分,专业课≥6学分。对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博士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硕士学位的专业学位课,其学分不计入总学分。所学学分在6年内有效。

四、课程设置


课程性质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课程英文名称

开课院系

学分

总学时

周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信息

多选组

公共必修课

912EX007

英语听说

Listening   and Speaking of English

外语学院

2

32

2

1学期



912EX004

高级英语写作

Advanced   English Writing

外语学院

1

16

1

1学期


523AX001

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China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Time

马克思主义学院

2

32

2

1学期


911AX001

科学素养概论

Overview of scientific literacy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

16

1

1学期


公共选修课

502AX00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Selected Readings on Classical Works of Marxism

马克思主义学院

1

16

1

1学期



912EX013

英语拓展

English Language Development

外语学院

2

32

2

1学期



专业必修课

511ZZ005

材料分析方法与技术实践

Practice   for Material Analysis Methods and Techniques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3

48

3

2-4学期

见说明3


专业选修课

511ZZ006

现代科学分析基础理论*

The   Fundamental Theory and Technique of Advanced Analysis for Material Research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3

48

3

1学期

硕士期间未修者为必修

511ZZ007

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

Molding   and Processing of Polymer Materials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

32

2

1学期



511ZZ008

现代无机合成化学

Modern   Inorganic Synthetic Chemistry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

32

2

1学期


511ZZ009

Materials Chemistry&   Physics(国际化课程

Materials   Chemistry& Physics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

32

2

1学期



511ZZ011

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

Reading   and Wri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

32

2

2学期


511ZZ003

高分子合成化学

Synthetic   Chemistry of Polymer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

32

2

1学期


必修环节

511ZZ001

研讨班

Seminar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

32

2

1学期

见说明1


511ZZ002

专题系列讲座(含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系列讲座)

Thematic Lectures   (including Lectures on Scientific Morality and Academic Norms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

16

1

1学期

见说明2

说明:

1、研讨班课程(Seminar):自201491日起材料学院研讨班由导师负责组织完成,卡片登记完成后盲审时提交。

3、材料分析方法与技术实践:实践性课程,采取证书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重大仪器设备的使用及数据分析能力,根据个人专业和课题情况在提供的目录中选择5项,通过操作和数据分析两次考试即可获得1个证书。要求在开题前取得这2项证书。拟选设备:SEMAFMXRDRamanBETDMADSCTGA、荧光显微镜、电化学工作站、流变仪、湿法纺丝等仪器设备。课程进展请详见课程具体通知。

五、博士候选资格考核与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详情参见《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开题要求》、《博士生开题须知》

六、博士生中期检查:详情参见《材料学院关于加强博士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工作的通知》

七、博士生预答辩:详情参见《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

八、学位论文工作及答辩之前的考核指标

研究工作应有两年以上实验室研究的工作量。在科学或专门技术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在获得学位前,要发表符合《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关于本学院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暂行规定(修订)》中所要求的论文数量和质量。

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内容严谨、计算正确、数据可靠,且层次分明、文笔简洁、流畅、图表清晰。学位论文应能够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新的见解或创新性成果,对我国经济建设、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并能反映作者在本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友情链接: 东华大学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