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研究所长学制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者:周蓓莹发布时间:2020-05-09浏览次数:513

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长学制研究生)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Chemistry

(专业代码:0805/0703

东华大学材料学科源于1954年高分子学科著名学者钱宝钧教授和方柏容教授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化学纤维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拓展,教学和研究领域已扩展到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现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下设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纳米纤维及杂化材料、功能与智能材料、生物与仿生材料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具有很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近5年来完成了国家、省部级及企业委托研究课题200余项,获国家级科技奖5项、部省市科技进步奖2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7000万元。

学科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积极适应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创新发展要求,选题依托于材料领域国家战略需求和企业委托项目,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应用性,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科技人才。注重研究生科研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奉行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融合国内外办学经验,与国内和美、英、法、德、日、澳等多所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2015-2017年,研究生年均发表论文4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5.0的论文超过30篇;授权专利150余项,生均申报专利2项以上。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生均发表SCI论文3篇以上。研究生参加全国挑战杯、上海科创杯,连年战绩辉煌。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长学制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为,培养适应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创新发要求,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谨求实的科学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及独立开展研究工作能力的人才。

定位于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特别是先进材料及其分子设计与合成、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纤维结构性能及功能改性、生物质材料及循环再利用、纳米材料及低维功能材料、光电材料与器件物理,培养能准确把握学科相关领域研究与开发的前沿动态,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和科学的解决方案,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取得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具备独立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发、教学和管理能力的科技人才。

特色是依托材料领域国家和企业委托项目和前瞻性研究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进行学位论文工作时,主动与社会对新材料及其工程的迫切需要的创新要求紧密结合,开展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应用前景的研究工作。


二、研究方向/学科方向

1、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代码:080501

01 多相高分子材料的凝聚态物理

02 先进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03 纤维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04 新型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物理

05 材料表面的等离子体改性技术

2、材料学(二级学科代码:080502

01 纤维功能改性及多相高分子材料

02 高性能纤维及增强复合材料

03 生物可降解材料

04 先进无机材料

05 金属材料及其高性能化

3、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代码:080503

01 高性能纤维制备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工

02 材料改性及功能材料的制备和成形加工

03 金属材料先进加工与再制造技术

04 无机非金属材料成形加工

4、纳米纤维及杂化材料(二级学科代码:0805Z1

01 纳米改性聚合物合金材料

02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03 纳米纤维制备、结构与性能

5、功能与智能材料(二级学科代码:0805Z2

01 智能凝胶

02 智能聚合物材料

03 智能生物材料

6、生物与仿生材料(二级学科代码:0805Z3

01 仿生材料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

02 仿生材料的成形技术

03 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7、化学(以及学科代码:070300)

01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02 无机化学


三、学制和学分

长学制硕博一体化培养研究生从研究生入学算起,以硕士学位毕业的学制为2.5年,以博士学位毕业的学制为4.5年。以硕士学位毕业的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以博士学位毕业的培养年限自转博士学籍算起,最长不超过6年。

长学制研究生总学分³38,公共课9学分,专业学位课16学分,专业选修课³ 8学分,研讨班1学分,专题系列讲座2学分,社会实践2学分。

友情链接: 东华大学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